首页 >> 学术探讨 >> 正文

中国城市发生了怎样的历史位移?

中国城市历史相当悠久、数量众多,在人类城市史上可谓“独树一帜”。中文的“城市”,既可以译成city,也可以译成urban。在古代,“城”是wall,主要是防卫功能;“市”是market,主要是交易功能。所以,起初“城”和“市”是两个独立的词,后来才合成“城市”。但实际上,有些地方有“城”无“市”,有些地方有“市”无“城”。

谈及中国古代城市有一点需要说明,中国城市化率在近代以前是很低的。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城市人口也才占了10.64%,差不多90%的人生活在农村。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化率有所提升,但还是很慢。到1978年,中国城市人口才达到17.92%。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的脚步加快。到2018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60%,这是历史最高点。

传统上,作为一个农耕社会,中国的城市行政功能突出、城市化率较低。宋代以后,城市生活开始有了重大改变。明清之际,以江南市镇为代表,更加重视实际、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自由发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实学精神的弘扬。

作为近代崛起的大型都市,上海孕育发展起来了宝贵的海派文化。它是以明清江南文化为底蕴,以移民人口为主体,吸纳了众多其他地域文化因素,也吸收了近代西方文化某些元素的都市文化。

总的来看,中国历史与城市文化是一个极其宏大的课题。这里只能鸟瞰式地、蜻蜓点水式地从中国城市历史概况、江南城市文化与上海城市文化三个方面,向大家进行介绍。

两汉时期,城市发展已经逐渐往东南方向移动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特点很不一样,通常可将其分成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先秦时期。各位如果对中国古代史稍有了解,就会对如下这些地名比较熟悉,如临淄、咸阳、邯郸、曲阜、洛阳、成都、郢都、姑苏等。这些都是城市名。

细心的人可能发现,秦以前,特别是夏商周时期,中国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流域,南方很少。这是为什么?原因在于,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主要在黄河流域。

第二,两汉时期。原有的城市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咸阳的地位让给了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部分城市仍然继续存在,如洛阳;部分在先秦时期不是很重要的城市,仍然处在边缘地位,如广州。

但两汉时期,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渐往东南方向移动,长江流域得到较多开发。这一时期,长三角地区除了苏州,还有广陵(扬州),两湖地区有了长沙。

第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城市越发多了起来,也越发重要起来。诸如建康(南京)、扬州、姑苏(苏州)这些城市,都比以前繁盛了很多。

第四,隋唐时期。中国在唐后期开始重视海上贸易,广州得以较快发展。钱塘(杭州)、扬州、金陵(南京)等南方城市已是全国非常重要的城市。

第五,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宁波、泉州等沿海城市发展起来。

海上贸易在宋代很受重视,是因为西夏等政权阻断了中原与中亚之间的商路,宋朝不得不拓宽海上贸易之路。这也就是今天“一带一路”中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

第六,明清时期。越来越多的南方城市兴盛起来,包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福州、广州、明州(宁波)等;而西安、洛阳、开封等内陆城市,渐渐就没有原来那么重要了。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又出现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内地城市,不仅没有沿海城市发展得快,而且有的甚至衰落下去。上海、天津等跃升为全国性重要城市。

宋代以后开始出现夜生活,交易的货品也多了

下面来谈谈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从秦汉到明清,没有一个城市是独立的行政实体,没有一个城市有单管城市事务的市政长官。省城、府城、县城都是国家行政系统中的一个节点。

同时,城市的定位与行政等级体系大体相一致,省城级别比府城高,府城比县城高。上海在1843年以前是一个县,而松江是府。

中国古代城市还没有独立的自治权利。一个有趣的现象:明明是一个城市,却通常有两个县甚至三个县的机构在那儿管理。例如,唐朝首都长安就分为两个区域,以南北走向的朱雀大街为界,东面属万年县,西面属长安县;明代的南京分属上元县与江宁县管辖;清代苏州府城由长洲、吴县分管;杭州府城由钱塘、仁和两县分辖。

中国古代城市与农业紧密联系。近代以前,中国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国家。家长教育子孙,强调的都是两个字:耕、读,即种好田、读好书。由此,城市发展与农业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城市中,除了官府机构以外,就是教育机构、宗教机构、手工业者以及农民进行物品交易的地方。

在城市规模上,长安、北京、杭州等“皇城”通常很大。唐代长安城最大时有80多平方公里,清朝的北京有60多平方公里。省会城市也比较大,湖北省会武昌城约为8平方公里,河南省会开封城有9平方公里多一点。

但是,一般的县城都不大。比如,山西平遥县城大约2平方公里,上海县城也就2平方公里多一点。因为以农为主,农民要种田,而田地一般比较分散。农民如果住到城里来,会很不方便。所以,遍布各地的是一个一个村庄,若干村庄之间会有一个没有城墙的小集镇。

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结构及其生活特点也是不同的。唐代长安分成西市和东市,西市主要交易百姓日用百货,东市交易的物品中有很多“奢侈品”。但无论是西市还是东市,到了晚上都要关闭,因为夜里不可以在路上行走。所以,唐代以前的城市基本没有夜市生活。

宋代以后,城市生活有了较大变化。首先,交易地方更灵活,交易地方也更大。原本有一些地方是不准买卖东西的,现在可以设市交易了。其次,时间也延长了。原来规定晚上要闭市,从宋代开始有了夜生活。《水浒传》里就有对夜市的具体描写。最后,交易的东西也多了,城市生活日渐丰富起来。

所以,我们研究中国城市史会特别强调宋代以后,因为城市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与这个变化相关,商人的地位变得重要了。中国原来的社会等级次序是“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后一等。宋代以后,尽管人们嘴上还是说“士农工商”,但商人地位实际上可以排在“士”之后。

明清之际,江南市镇成为物质和精神的“粮仓”

再来看江南市镇。

江南开始繁盛的转折点是南北朝。研究显示,南朝以后,南方经济已经重于北方;到唐代,“南重北轻”就相当稳定了。

历史上的江南,各个地方都会积极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分工,或种粮,或植棉,或养蚕,各展其长,生产集约化程度很高。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也很高,丝织、棉纺、陶瓷、制糖、酿造、造纸、矿冶、五金等各有专家。上海今天的市花是白玉兰,但在1949年之前,市花却是棉花。棉花曾经是上海最重要的经济产品,这也是区域分工的结果。

明清时期,全国科举考试成绩最好的地区之一也是江南,绘画、书法、文化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也是江南。那时,科举录取名额是有比例和限制的,发达地区参加考试的人多,录取率相对就低。于是,一些文人就不再执着于科举,而选择写小说、绘画、刻书和建园林,或者是像徐霞客那样去游山玩水。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江南市镇逐渐成为物质和精神的“粮仓”。

第一,商品经济发达,商人地位提高。在江南,如果一家有两个儿子,通常在内部会进行合理分工:适合读书的就去读书,适合经商的便去经商。兄弟之间的合理分工,有利于家庭的长远利益。

第二,市民文化得到发展。明代以后,言情小说有很大发展。《三言》《两拍》等许多言情小说都出自江南。这一时期,不愁衣食的文人谈吃穿、谈游玩、谈雅好,所表现的思想、情趣、格调与朝廷倡导的意识形态有不小差异。

第三,讲究物质生活,行为偏离正统。明清时期,朝廷对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很多限制。比如,有些质地和颜色的衣服,普通人是不能穿的。但明中期以后,江南普遍发生“不守朝廷规定”的情况。人们讲究衣着、讲究住房、讲究生活品质。最为极端的是,明代学者陆楫(陆家嘴即为陆家田产所在地)曾撰专文提倡适度奢侈性消费,以刺激生产、促进财富流动。

第四,高度重视实学。所谓实学是指实在、实用、实惠之学,不尚空虚的学问。明清时候,江南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家,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最著名的就是徐光启,他跟利玛窦翻译了《几何原本》。他认为,我们要想超过人家,第一步必须要了解人家,叫汇通;要想了解人家,前提必须要翻译。他的翻译、汇通、超胜“三步走”策略,非常自信、开明、健康,也很实在。

第五,爱乡爱国情感相当浓烈。江南地区的人,爱乡爱国情感相当浓烈。元朝军队南下时,常州以2万义军抵抗20万元军的围攻,足足坚守了半年,被誉为“纸城铁人”。清军南下时,江南地区爆发了很多抗清斗争,涌现出陈子龙、夏完淳等一批抗清英雄。东林党人提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早已成为读书人爱乡爱国的标志性口号。

上海城市历史较短,但在近代发挥的作用很大

在众多江南城市中,上海城市历史较短,但它在近代中国发挥的作用相当大。

开埠以前,上海在中国城市的排名是第12位。开埠以后,上海快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1947年,上海的人口相当于南京+北平+天津。为什么举这三个城市?因为那时的南京是首都,北平是前首都,天津是除了上海外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如果看经济体量,南京、北平、天津三个城市的GDP加起来还不到上海的三分之一。

近代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80%以上的人口是各地移民,移民中的80%以上是江南人。我们可以说,近代上海是中国第一个以陌生人为主体的社会。陌生人社会带来匿名性、疏离性与流动性,从而使城市充满活力。由此,近代上海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独立。外来移民离开相对熟悉的社会环境,原来对人约束的传统宗法环境不复存在了,个人拥有更大的活动、发展空间。这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提供了理想环境。

二是务实。江南人原本务实,到了城市以后更加务实,会理直气壮地经商牟利,理直气壮地享受生活,不尚空谈,不务空名。

三是自强。原来的家世背景没什么用了,在上海发展主要靠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因此,人们通常会格外重视学习,重视锻炼自己的能力。上海人称“走路”为“跑路”,就是格外惜时、争强的写照。

四是创新。各路人才都有,中外人才都有,要想从竞争中胜出,一定要善于创新。同时,人口来源越复杂,文化异质程度越高,相互取长补短、刺激奇思妙想的机会就越多,越有利于创新。

五是法治。上海是近代中国法治系统颇为完善的城市,上海人也较早形成了重视法规、重视契约的传统。改革开放后,外国人来华发现,跟上海人谈判很难,因为上海人对具体法律条文很讲究,但谈成以后,都会严格遵守、兑现条文。

六是爱国。上海人来自全国各地,有了困难,一般靠亲戚、朋友,靠老乡。由此,上海跟全国各地都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种爱乡情感经过洗礼就上升为爱国主义。

近代上海有很多很好的报纸、杂志、电台等,有很多爱国的政党、社团。这就使得上海很容易成为全国爱国主义的传播中心。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不是一般的宣传口号,而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存在、社会存在。

七是全球视野。上海最多的时候居住了超过15万的外国人,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海就像一个小的联合国,上海人很早就拥有全球意识。

同时,上海也得到了很多外国侨民的喜爱和认同。他们为上海的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如华东医院的前身宏恩医院就是美国商人捐建的,上海第一所盲哑学校也是外国人捐建的。

本文为熊月之研究员在2019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的演讲,原载《解放日报》(2019-7-17),王珍、唐慧敏整理。

网站首页 | 机构设置 | 最新动态 | 科学研究 | 学术团队 | 培训服务 | 资料下载 | 关于我们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 2014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24 ALL RIGHTS RESRVED
通讯地址:济南市二环东路7366号区域经济研究院 联系信箱:sdrire@163.com 联系电话:(0531)88596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