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探讨 >> 正文

杨志恒、董彦岭: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践探索,先后出台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2019)和《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等政策,突出强调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统筹谋划城乡产业一体化,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

现代都市农业分布在都市圈内,依靠城市市场,是受城市经济实力影响的特殊形态农业,是探索以农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完善城乡利益联结机制、构筑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我国已经建成密集的现代化城市网络,具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雄厚基础和优良条件。面对后疫情时代产业分工跨区域合作受到冲击,产业链更加趋向本地化集聚的现实背景,都市圈成为支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为现代都市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现代都市农业是城乡产业融合的主要实现形式

现代都市农业是高度城市化引领下的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顺应现代农业科技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发展趋势,不仅起到保障城市供应的作用,还是积极解决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适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空间布局的转型结果,是社会走向高层次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通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交易等环节,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核心发展动能,践行了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根据现代都市农业所产出的物质与非物质产品类型,可以分为农产品市场、休闲娱乐市场和公共产品市场三大类,大体可以概括为现代设施农业、休闲体验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和低碳农业四种发展模式。

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模式侧重发展高度集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农业生产,以色列和美国等地的发展最具代表性,多为农业产业园区和工厂化农业,采取订单式的产销模式,合理组织农产品种植养殖,农产品生产数量相对稳定,能够满足大宗农产品需求,技术领先,专业化程度高。

休闲体验农业发展模式侧重农事体验,日本在这一领域最为领先,重点开发集观赏、采摘、体验、住宿、娱乐、度假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区,起到了延伸拓展城市公园功能的作用,兼顾生态和经济功能的模式,主要类型有农业公园、娱乐农园、租种农场、老人农园、学童农园等,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求。

观光旅游农业侧重农村自然人文景观的开发,荷兰和新加坡最为典型,随着蔬果园艺业比重上升,传统粮食作物生产被取代,依山傍水的绿色田园景致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主要类型有自然休养村、地质公园、森林旅游、民俗村落、生态观光等。

低碳农业是利用农田生态系统抵消城市碳释放,增加碳汇,以欧洲最为典型。如德国主张的田园化城市、英国的森林城市等,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通过改变原有的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措施,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并降低农业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压力,提倡采取免耕法、间歇性灌溉、使用生物肥、秸秆还田等,通过技术改进和制度创新建立起低投、高产、低碳、生态的现代农业,引领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化。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大有可为

自城市产生以来,中心城区与周边乡村地域之间一直存在着紧密的生产联系与广泛的社会合作,其中,以食品、原材料供应为代表的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最为普遍。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城乡生产专业化分工,打下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基石,也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有机体,统筹规划一二三产业,是城乡融合的具体表现。

现代都市农业与都市圈的发展壮大相伴而行,尽管都市圈的扩展挤压了农业生产空间,但也为保留下的农业耕作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将本地农业生产纳入城市日常生活体系,是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农民维持生存的一项重要手段。而且由于在城市边缘,有限的农业耕作土地要求采取集约高效的方式进行生产,面对城市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结构层次多的需求,现代都市农业势必走向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成为助力地方经济的关键一环。

为此,以现代都市农业为突破口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载体,总结提炼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与推进策略,打造具有引领性、引导性的农村现代化示范案例,为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有益探索,也为分步骤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打下基础。

现代都市农业依赖城市而发展壮大,但传承的核心载体是农业,所以既遵循城市化驱动下的经济结构变迁规律,又遵循农业自身高级化演进规律。在推进时需遵循以下发展理念:

坚持“一条主线”——以农业生产为核心,以农为本,贴近农业,依托农产品生产向上、向下发展全产业链;围绕“一个市场”——将城市消费市场作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主攻目标,并随着城市消费市场升级不断调整生产结构与经营体系;推进“三产融合”——围绕农产品生产形成以“一产促二产带三产”的发展格局,激发农业“新六产”发展动力,形成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的机制。

具体推进思路:首先,加大种养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加工,规范生产园地的建设。通过产业化经营扩大就业空间,有效参与现代市场竞争,使其从种植养殖向农产品加工及销售、商贸物流等二、三产业延伸,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提质增效,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盈利水平。其次,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立以市场信息为基础,农副产品交易为依托,农业生产性服务为主体,农业多功能承载为支撑的现代生产经营体系,并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托管、全产业链打造、智慧农业大数据信息联网发布等体制机制创新。

同时,在推进发展过程中注意解决多方利益冲突:如在作物种植安排上的粮食类作物和经济类作物的计划冲突,在农业内部的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的经济效益冲突,在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划分上的用地冲突,以及农业生产潜力释放与生产组织方式落后之间的冲突等。从现实操作层面看,需要立足城市消费市场的容限,与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以适应都市圈不同发展阶段对现代都市农业更高的功能诉求。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开创城乡产业融合新局面

现代都市农业作为都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组织更容易接受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的渗透,在借助城市市场、资金、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方面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也是探索城乡融合的关键动力来源。立足城乡融合视角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包括:

围绕城市市场推进产业化经营。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应结合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种,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以标准和品牌为引领、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的专业化产业集群,主抓具体项目建设,积极孵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担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技术进步等多项重要职责功能,助推以农业引领带动的产业极化增长。同时,农业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可以打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行政界限,使城乡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通过市场进行流动和配置,发挥对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和基础作用。

借助城市资本创新运营机制。现有对现代都市农业的推进更多体现在设立产业园区的“硬件”建设上,缺乏相应“软件”的建设,可采用“平台+企业”管理模式:一方面由政府出面设立信息平台为园区提供综合政务服务;另一方面,引入大集团龙头企业发挥资本力量打造全产业链,促使农业产业园区与企业、农户之间形成稳定的利益关系,并利用集体企业的市场营销体系及时获取产品销售和市场供求信息,加强农业的市场参与广度与深度。

借力城乡人才流动提高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需要改变小块土地生产经营方式,壮大农业经营规模,其可行路径只有加强农民的组织化管理,积极发展大户(承包、租赁)、合作社、股份合作等新型经济组织,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合作和合伙组织形式的契约约束力,平衡地域或种族、血缘的关系连接经营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激发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活力。

衔接城市开发强化用地保障。现代都市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需要用地作为保障,限于城市开发边界与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约束,用于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用地往往较为零散,将现代都市农业的用地保障作为探寻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在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向、利用结构、利用途径等方面做出探索,将有助于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农用地的用权流转机制与风险防范机制,从而让有限土地发挥最大效益。

承接城市技术溢出凸显科技支撑。现代都市农业是农业科技进步力量的彰显。当今社会很多领域的变革都是技术进步在推动的,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要依靠科技进步,农业产业链的延长、深化与优化也取决于科技进步,因此,借助科技优势,现代都市农业可以实现超常规发展,以技术革命引领模式创新,实现乡村封闭经济向城乡一体的增长转轨与体制转型的自然过渡。


原文发表于2020年8月26日《济南日报》。


网站首页 | 机构设置 | 最新动态 | 科学研究 | 学术团队 | 培训服务 | 资料下载 | 关于我们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 2014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24 ALL RIGHTS RESRVED
通讯地址:济南市二环东路7366号区域经济研究院 联系信箱:sdrire@163.com 联系电话:(0531)88596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