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探讨 >> 正文

专家建言黄河流域城乡绿色转型发展研讨会

4月15日,我校举办黄河流域城乡绿色转型发展研讨会,来自经济学、管理学、城乡规划学、地理学等领域的8位专家分享了他们的观点与成果,为与会人员提供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

第一场由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李少星副教授作了题为《基于流动性治理的区域绿色发展路径》的报告。李少星表示,绿色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黄河流域区域经济、自然资源、生态条件的空间不均衡问题突出,但当前的政策调控思路较多地集中在产业结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环境保护与治理等在地性领域,应当更加重视基于资源环境生态要素空间错配的流动性治理与供需空间匹配引导。

为此,李少星指出今后需要加强一下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可流动资源的空间引导与匹配,建设资源生态供给区与需求区的直达快通支撑体系,完善供需信息对接交易网、货物流通传输网,提升流动组合效益。二是完善不可流动资源的市场交易机制,推进土地、环境资源资本化,开展虚拟贸易和指标交易等,使其具备实质上的空间流动性。三是构建流域、区域、城市、园区等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布局体系,培育静脉产业,探索临电、临污产业和EOD等产业布局模式,促进资源环境产出的就地利用。

第二场山东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徐光平所长以《走好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为题进行分享。徐光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十五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立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深刻认识工农城乡关系发展规律,精准把握主攻方向。在制度设计上需强化政策集成,要更加注重政策协同配套,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协调性、实效性,推动各项举措在实施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发展动力上需强化数字赋能,要强化数字公共服务供给,统筹推进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体育、智慧养老等建设。加快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产业新模式,推动制造、旅游、养老、商贸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在要素配置上需强化双向流动,要建立健全城乡“人、地、钱”等要素的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大市场;在融合空间上需强化县域发展,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第三场由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王安所长做《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背景及城乡绿色转型的着力点》报告。王安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党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五大国家战略”。与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相比,“五大国家战略”以更小的切块、更精准的策略,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注重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王安指出,黄河流域城乡绿色转型,亟待破解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大问题。按照“生态优先、还水于河”“四水四定”的原则,加快整调黄河“八七”分水方案,优化全流域水资源配置,做好重点领域节水,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发挥县域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更好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绿色转型。

第四场我校公共管理学院曲衍波副院长做《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报告,曲衍波表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中国乃至所有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两大问题,然而目前将“绿色”和“质量”相结合的研究关注点主要在城市和城市群,尚未聚焦到农业农村这一主体。基于此,我们首先解析了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双向互动作用的理论基础及其中国的政策实施历程,然后以1997~2020年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实证上聚焦于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曲衍波认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但二者间协调关系的趋优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仍存在部分区域和省份面临绿色转型困难、经济增量不增质、协调关系退化等难题,未来农业农村领域应加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协同治理机制,重点关注阶段性、区域性和协调性问题,从而实现“质量兴农”与“绿色兴农”。

第五场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助理赵虎教授带来《黄河文化遗产构成及山东规划应用探索》报告,赵虎指出,黄河文化遗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类型,目前国内外规范性、系统性的成果尚未形成。同时,沿黄各省已展开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其中对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内容均有涉及,但整体而言,仍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现有的工作深度主要停留在省级层面上,在市县层面还未能形成地域性、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另一个是在省级层面还存在遗产构成体系不清晰、多个规划之间认识不一致,甚至有相互冲突的现象。

在对现有文献政策进行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对接世界文化遗产概念,同时展开实地调研,赵虎创新提出黄河文化遗产3-5-2构成体系。即是,厘清了黄河文化遗产概念的3个认识、建构黄河文化遗产构成的5个原则、搭建起黄河文化遗产构成“5+2”的要素框架,并在实际规划编制中形成省——市——县三级健全的山东地方规划项目应用探索。

第六场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蒋波研究员做了题为《黄河流域城乡绿色转型发展路径初探》的报告。蒋波剖析了城乡绿色转型发展的逻辑主线,对绿色转型发展重要性进行阐述,并从五个方面提出山东省黄河流域城乡绿色转型发展的实施路径。第一,统筹区域绿色协同发展: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优化“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第二,建设新时代“田园城市”: 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园城市;发挥城市更新中的“绿色能量”;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推进便捷互联的智慧低碳运营。第三,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推动乡村特色化差别发展;促进乡村聚落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第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加快推进能源设施绿色低碳转型;完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地区延伸。第五,传承历史文脉,筑牢绿色根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留住乡愁记忆。

第七场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吴先华教授做《漫谈绿色低碳城市发展》报告,吴先华指出,要从碳循环、碳源碳汇、脱钩理论、技术反弹效应等视角梳理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基本认识出发,分析现实推进措施中可能存在的目标与路径冲突、绿色与低碳冲突、宏观与微观效应冲突等矛盾和问题,未来应主要考虑建立宏观-中观-微观相衔接的系统治理思维等。

第八场由我院杨志恒教授做《产业绿色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杨志恒表示,黄河流域产业绿色转型是践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面对黄河流域传统农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端服务业占比较低等现实,需要倡导践行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国家战略要求,加强融合社会目标与经济政策的公共政策研究,着力探索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经济运行模式。并提出要强化绿色转型发展在经济运行场景中的多元化渗透,立足区域协同联动编制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规划,建立以数据驱动的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制度,编制产业绿色技术创新目录,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等举措。

以上独立观点立意高远,专业性强,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可行性,将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地实施的提供智力支持。

网站首页 | 机构设置 | 最新动态 | 科学研究 | 学术团队 | 培训服务 | 资料下载 | 关于我们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 2014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24 ALL RIGHTS RESRVED
通讯地址:济南市二环东路7366号区域经济研究院 联系信箱:sdrire@163.com 联系电话:(0531)88596285